「別把自己當作考生,成為一個努力學習的教育者。」
這是篇教檢心得文,希望可以給未來的學弟妹當作參考。我會先說明我對學習的看法,再分享我如何將這套學習觀運用在準備教檢,最後分析一下今年考題。
先公布選擇題成績,手寫等成績出來再更新,選擇題總分164/200(加上手寫題240以上即通過)。
國文 38/50
教育理念與實務 40/50
學習者發展與適性輔導 44/50
課程教學與評量 42/50
我的學習觀
我想很多人高中應該都有經歷過,學了很多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的知識,雖然感受不到讀的東西對未來的自己有什麼實際的幫助(除了分數可能會高一點),但還是很認分地逼自己努力讀書,告訴自己「倒數XX天,撐過去就好」,這樣的學習經驗實在是苦悶而且無聊到不行。
雖然讓「考試」精準地對應到「考生真正需要學習的能力」很重要,但通常兩者都會有不小的落差,因此如果我們只專注在「通過考試需要的知識」,很容易學到很片段的知識,而脫離脈絡的知識,通常會讓人覺得「沒有用」。
所以我後來希望用對我教學生涯更有幫助的方式準備教檢。
我的教檢規劃
我大二就開始修教育學程,在大三下,我就讀完教育哲學的專書(文末有書單),升大四暑假讀完教育心理學和西洋教育史,大四上準備完研究所之後(延伸閱讀:台師科教所推甄心得分享),我先刷了五年的考古題,發現自己在教育原理與制度(已改為教育理念與實務)這一科上已經可以錯五題之內了。
而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已改為學習者發展與適性輔導)和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已改為課程教學與評量)稍微錯比較多,但很多錯的題目都無法讓我覺得「如果我會寫這一題,我會變成一個更好的老師」。
教檢是標準參照測驗,和學測指考不同,不需要跟別人比高低,只有通過和不通過,因此與其讀精簡、條列式、去脈絡化的重點整理然後瘋狂刷題,我偏好用我讀課外書的方式慢慢讀專書,邊讀邊寫下自己的想法,連結自己的學習與教學經驗,並且大四下依然花很多時間在高中觀課和準備家教課程。
教檢的價值
雖然我好像很唾棄教檢,我覺得這樣的檢定考還是有兩個優點。
第一,它會強迫師培生,接觸各種教育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課程觀、學習觀、諮商學派,讓這些準教師暫時放下既有的觀點,看看其他教育專家是怎麼想的,讀書時不斷批判、與各學派對話,釐清自己的教育理念。
第二,它灌輸一套「標準用詞」給這些準教師,建立一套教師間對話的共通語言。
不客觀考題分析
國文科,我其實完全沒有讀,只寫了五年左右的考古題吧,但我覺得國文科寫考古題其實幫助不大,不過今年白話文閱讀理解比例有變高,作文考的是論說文「如何正確判讀懶人包」,看到題目當下真的很爽,真心覺得抒情文雖然很重要,但不應該放在這種考試裡面,而且我真的很不會寫QQ。
其他三科教育專業科目,有看見教育部對素養導向命題的努力,一些題目確實沒有單一標準答案,會問考生的想法及理由,我寫起來是蠻爽的啦,可以盡情表達、大力批判。
不過有些題目還是很難呈現出真實情境,特別是學習者發展與適性輔導,班級經營的問題非常複雜,牽涉到學生的個性、同儕和好的意願、師生關係等等,從短短的題目中沒辦法得到足夠的資訊,所以基本上也只能亂唬爛(五朵花)。
雖然我花很少時間「特別準備教檢」,但我花在閱讀教育書籍/文獻、參與讀書會、教師研習、現場觀課、準備教案、實際教學、寫作反思的時間,絕對比多數人準備教檢的時間還多。
最後,送給未來想當老師的學弟妹一段話:
「別把自己當作考生,成為一個努力學習的教育者。」
附錄、專書清單
教育心理學和諮商與心理治療大推,張春興的教心已經是公認必讀了,諮商那本算是心理系用書,寫得很詳細,仔細閱讀並與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會更能體會各諮商學派的意義,對於諮商關係的論述也很具啟發性(我讀完後很有感,還寫了一篇:為什麼想當老師?教育的初心)。
哲學與教育和西洋教育史建議兩本都讀,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需要讀教育哲學,可以參考藍偉瑩老師在《教學力》中寫的一段話:
這複雜的過程不僅是課程設計或是提問設計,還包括課堂引導、社群共備,更重要的關鍵是「教育哲學」。沒有「教育哲學」的人,一種是隨波逐流,不知道為什麼改變就跟著改變;一種是為堅持而堅持,拘泥形式而不改變。有「教育哲學」的人知道任何主題都是素養培養的載體,教學法不再是要死守的,而是要善用的。——《教學力》
至於西洋教育史,則是讓你用另外一個角度(歷史發展脈絡的角度)切入教育哲學,會幫助你更理解學派出現的時空背景,也可以思考現在的時空背景適合什麼樣的教育哲學。
其他幾本可以參考就好,可讀可不讀,但課外書記得多讀一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