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nd Why—這本書在談什麼?為什麼要談?
《解放教育學:轉化教育對話錄》的作者之一保羅,全名是Paulo Reglus Neves Freire,其實就是著名的教育學家弗雷勒(1921-1997),他是巴西教育家、哲學家,批判教育學(解放教育學)的重要倡導者,希望透過教育來解放人類。
我認為此書的寫作目的在於「接續政治民主化之後,持續推動教育改革,希望培養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批判思考能力的良好公民」。
▲保羅.弗雷勒
▲保羅.弗雷勒
解放教育學的意涵
傳統教育
在過去的教育中,學校或教師是知識傳遞者,但是知識的選擇總是主觀的,總是會代表特定階級的觀點、且有利於特定階級。學生常常很習慣地對於教師教導的知識照單全收,認為教科書上寫的就是標準答案,通常也不會主動探究教科書以外的其他知識,教科書就是知識的天花板。
解放教育學
而解放教育則是希望「把學生從強加的獨斷知識中解放出來」,那要如何解放呢?保羅.弗雷勒認為教師要協助學生揭發特定知識的脈絡,藉此生產屬於學生階級脈絡的知識。他使用了詮釋學的概念來闡述這種「批判性閱讀」:由於知識的生產者(作者)在生產知識(寫作)時,必定蘊含了特定的潛意識性別、階級、種族、利益在其中。
因此讀者在閱讀文本或知識時,也應該要去思考文本背後預設的潛意識性別、階級、種族、利益,避免所有階級的學習者都將主流或特權階級的知識、價值觀視為「標準答案」來接收。
如果用我們較熟悉的語言來討論,解放教育的理念和具體作法,和探究式教學其實有幾分神似:
解放教育學與探究式教學
如果用我們較熟悉的語言來討論,解放教育的理念和具體作法,和探究式教學其實有幾分神似:
嚴謹是一種求知的慾望、一種追求答案的探索,一種批判方式的學習。...這可能是許多正式課堂教育無法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原因,因為學生並沒有被納入嚴謹的探求過程中,他們只被要求記誦答案,而傳授給他們的知識,就像一具訊息屍體(一具已經死亡的「知識軀體」),而沒有與他們所處的現實產生實質的聯繫。(Ira Shor & Paulo Freire著,林邦文譯,2008,p.5)
伊拉討論的問題和台灣的教育現況很相似,學生並沒有經過教師的刻意設計、沒有進入追求答案的探索中,不斷記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沒有連結的內容。
因此對學生來說,學習總是辛苦的、總是「勉強」的(在日文中,勉強有用功讀書的意思,也就是在日本的傳統學校文化中,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勉強」的事,在台灣也有很相似的情形)。
動機的議題
弗雷勒進一步談到它理想中的教育方式:實際上,動機即在行動之中,它是行動本身的一環。也就是說,當你的行動進展到某種程度時,便會引起動機,而不是在你採取行動之前就存在動機。(Ira Shor & Paulo Freire著,林邦文譯,2008,p.5)
他認為的解放式教育是一套「做、觀察、發現問題、產生動機、探究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完整且可遷移應用的學習,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生。 接下來伊拉也批判了傳統教育的動機問題:
學校教育會在不久的將來對他們產生注意等等,這些推廣學校教育的說法,只能凸顯出目前學習教材無法激起學生學習動機的事實。...測驗、規訓、懲罰、獎賞和未來就業的承諾被視為激起動機的一種設計,但學習行動卻被排除在外。(Ira Shor & Paulo Freire著,林邦文譯,2008,p.6-7)
由於過去我們一直在學校傳授「看起來沒什麼用的知識」(以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會說這是造成階級再製、來自特權階級的獨斷文化或知識),並且由於無法引起學生的動機,所以總是以「以後會用到」或「考試會考」來激勵學生學習。
但事實是,現在用不到的、未來學生也用不出來,而為了考試才學習的結果,就是「不用考試就不會學習」。
在一篇針對「教師從傳統講述法到探究教學法之轉變歷程」的研究中,提到傳統教學主要以引起學生外在動機為主要教學策略:
從外在動機到內在動機
在一篇針對「教師從傳統講述法到探究教學法之轉變歷程」的研究中,提到傳統教學主要以引起學生外在動機為主要教學策略:
教師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教學過程能展現活潑幽默的教學風格以增加趣味性並吸引學生目光,並讓學生動手操作。然而,此時教師採用的動機策略多以引發學生外在學習動機為主,對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考量,如:藉由聯結學生日常相關科學知識以引起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或是藉由論證過程以提升學生自我效能等,這些策略的使用並不多見。(曾崇賢、段曉林、靳知勤,2011,p.9)
但轉變成探究教學之後,則以引發內在學習動機為主要教學策略:
進行探究教學,教師引起學生科學學習動機的策略,已不再侷限以個人教學魅力展 現來引發學生外在動機,取而代之,藉由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等生活經驗的聯結、強調動手做、活動的趣味性等引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曾崇賢、段曉林、靳知勤,2011,p.12)
這篇研究的觀點與弗雷勒、伊拉提出的「嚴謹」,含有非常相似的意義,內在動機與解放教育學,兩者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特殊的關聯。
解放教育學中,學校的目的為何?
準備的意義
我們通常認為,學校教育存在的目的是讓學生為未來做準備。當我們說「準備」,代表我們將人生二分為準備階段與準備完成階段,然而,「準備」其實是個危險的詞彙,如果我們討論的是「知識的準備」,在資訊翻新速率呈指數成長的今天,人生似乎不再有準備完成的階段。那麼準備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108課綱來說,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也就是「能力和態度」的準備。
解放教育的目的
探究教學法、內在動機 、終身學習者、解放教育學四者之間,似乎是環環相扣的。教師必須透過探究教學讓學生經歷探究、培養學生持續探究學習的內在動機、建立批判性思考的學習態度,成為終身學習者,在未來面對各種獨斷文化、知識時,意識到自己缺乏自由,進一步學習如何變得自由,最終得以成為被教育解放的公民。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 Shor.l&Freire,P.著,林邦文譯(2008)。解放教育學:轉化教育對話錄。台北:巨流。序言 解放教育學的夢想、第一章 教師如何成為解放式教育者。
2. 曾崇賢、段曉林、靳知勤(2011)。探究教學的專業成長歷程─以十位國中科學教師的觀點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9(2),143-168。
圖片來源:
1.
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219913.html
2.
https://brazilian.report/opinion/2018/08/24/paulo-freire-pedagogy-opr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