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前的三個問題
「一、今天的課程讓我學到什麼?請想像你要對一個國三生解釋今天的課程內容。」
這一題的目的是統整,在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產出完整論述的同時,學生的大腦正在建構知識,並為這些知識賦予意義和脈絡,讓自己知道自己在學什麼。
「二、今天的課程設計,有哪一部分是讓你特別喜歡/印象深刻/恍然大悟/特別難懂的?」
「二、今天的課程設計,有哪一部分是讓你特別喜歡/印象深刻/恍然大悟/特別難懂的?」
這一題的目的是回饋,一對一家教的價值就在於量身訂做適合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回饋可以幫助教師達到這一點,另一方面,這一題也幫助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三、針對今天檢討的題目,妳有哪些常弄錯/待釐清的觀念?」
「三、針對今天檢討的題目,妳有哪些常弄錯/待釐清的觀念?」
這一題的目的是考試,雖然我重視許多考試難以評量到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學習方法等等,但不代表我就必須捨棄傳統的評量方式,而做題目的重點並非解題數量,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個寫錯的題目上,學習找出自己寫錯的原因、而非看輕自己。
在學生振筆疾書的同時,我也會針對以下三個問題寫下老師的想法,寫完再和學生互相分享:
「一、我設計的課程目標。」
學生寫便利貼時,老師在幹嘛?
在學生振筆疾書的同時,我也會針對以下三個問題寫下老師的想法,寫完再和學生互相分享:
「一、我設計的課程目標。」
這一題有三個目的,可以讓她檢視自己是否掌握了當天的課程重點、同時幫學生再複習一次課程的脈絡,更重要的是向學生示範如何統整課程重點。
「二、從教師的觀點,我自認妳會特別喜歡/印象深刻/恍然大悟的課程設計。(以及學生特別聽不懂的地方)」
「二、從教師的觀點,我自認妳會特別喜歡/印象深刻/恍然大悟的課程設計。(以及學生特別聽不懂的地方)」
這一題讓我得以向學生分享我設計課程背後的邏輯,了解課程設計邏輯之後,學生會更願意跟隨老師的課堂引導。同時學生也跳出學習者的身分,從認知心理學、科學教育的角度,想一想教師希望她經歷什麼學習經驗?大腦喜歡如何學?另一方面當然也展現教師的專業和用心,我認為這可以拉近師生的關係,畢竟如果老師不專業又不用心,師生關係不會好到哪裡吧?
「三、針對今天檢討的題目,我觀察到妳常弄錯/待釐清的觀念。」
「三、針對今天檢討的題目,我觀察到妳常弄錯/待釐清的觀念。」
如同我的第一題,這題也幫她檢視自己是否有找到自己寫錯的原因、透過題目釐清另有概念(迷思概念)。
直接來看我的學生第一次與最後一次寫統整與回饋的內容吧,真的進步很多!
直接來看我的學生第一次與最後一次寫統整與回饋的內容吧,真的進步很多!
第一次統整、反思與回饋(2021/3/7)
一、從問題和科學家的思考方式,更了解動量和衝量。
二、用兩種方式解釋同一道題目,一種較容易想到但解題過程複雜、一種是我想不到的但解題較快。不同方向的兩力,可以用↑箭頭和xy方向分開來看。
三、不同方向的力沒有拆開來看。算出來的東西並不是答案。解題時將文字敘述轉成數字、方向。
最後一次統整、反思與回饋(2021/7/11)
二、先觀察原子光譜奇怪的地方,再講解波耳是如何想的,順著邏輯 比較好接受跟思考。有另外介紹課本沒有的伯爵實驗,讓我對熱質說被推翻的原因更印象深刻。核能還帶入不同的發電方式,比較不同和相同之處(渦輪),還有核能的優缺點!
三、(無檢討題目)
完整版統整、反思與回饋
由於排版與篇幅問題,難以將學生完整的進步歷程放在這邊,如果您對其他週次的統整、反思與回饋有興趣,請點:完整版統整、反思與回饋(PDF檔)。
備註二:我一開始安排的第二個問題是「今天老師的哪些教學活動或提示,讓我有頓悟的感覺?」這個問題其實問得很不明確,到了第十週我才意識到學生其實不太懂這個問題,於是我更改這個問題的問法,並說明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回饋。
備註三:有些週次為考前複習與考後檢討,下課前沒有安排統整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