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必修課的中等教育,要怎麼適性揚才?要怎麼讓學生成為自己?大多數的學生只是跟隨著主流的成長道路,通常不會考慮適不適合,就算不適合也很難選擇不同道路。
南機場的魔豆學院
最近因為一位師大物理系的朋友,認識了一個人本教育機構「南機場的魔豆學院」,以下是從他們網站上節錄的介紹:(網站連結)
有別於以提升「學業成就」為目標的補習班,以及協助學生「完成課業」的安親班,我們南機場魔豆學院,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課後學習班。在這裡,我們嘗試去尊重並欣賞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陪著學生認識自己、了解他人,成為有自信、能自立,有能力替自己人生負責的「成人」。
一、想自由學習的學生(自由學群)二、想探索世界與尋找專長的學生(探索學群,又根據「是否有明確探索主題」分成尋找組和實踐組)三、有明確生涯目標的學生(專注學群)四、想要改進讀書效率,提升學業成績的學生(讀書學群)五、習慣有人主導其學習的學生(聽話學群)
我的看法
老實說,這樣的分學群方式,真的給我很大的衝擊。這學期進入高中密集觀課與上家教課時,我便查覺到:雖然探究教學可能更有趣、更能培養學生的能力,但缺點是建構知識所需的時間較長,因此對部分學生來說,進行科學探究是有趣的、有思考的,而對另一部分的學生來說,進行科學探究根本學不到東西(考試會考的東西)。
探究教學法與考試成績,兩者之間好像很難有直接的關聯,想要使用探究教學,在相同的時間內培養學生能力、同時在紙筆測驗中得到高分,似乎有點太貪心了,翻轉教室雖然可以解決教學時間的問題,但學生白天時探究、晚上回家後還要看教學影片,好像也有點可憐。
如同前一篇文章(對成績的掙扎與教學模式)提到的,我這陣子一直都以體制內的角度在思考教育。或許根本的問題在於,思考該使用何種教學法的之前應該先思考,學生為什麼要學這些?是學生自己想學嗎?還是國家規定學生要學、教師覺得學生要學?如果學生真的不想學,那面對這些要考試、又有一定難度的東西,用什麼方式或許都會很痛苦吧。
以上內容都是參考他們的網站後的想法,我自己也還沒有親自去拜訪,但之後去台北我應該會去那邊當志工、去看看他們究竟如何實踐這樣子的人本教育。
社會怎麼看待這種教育?
雖然現在的人們常說「不要太看重成績、找到興趣比較重要、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但這個社會對這樣的孩子似乎還是不夠友善,以大學入學為例,雖然有多元的入學管道,但四種入學管道(特殊選才、繁星、個人申請、分發)僅有特殊選才是不那麼強調成績的,而從下表也可以看出,名額雖然逐年上升,但還是只有1%左右。
104-109學年度特殊選才招生統計表 (資料來源:教育部特殊選才招生名額人數統計)
學年度
【全國】學士班招生比例及名額上限
實際核定校數
實際招生學系
實際核定名額
104
0.10%(112名)
12
39
53名(0.05%)
105
0.30%(339名)
21
107
151名(0.13%)
106
0.50%(559名)
30
188
292名(0.27%)
107
1.00%(1,100名)
34
254
555名(0.51%)
108
1.5%(1,633名)
44
403
1,014名(0.93%)
109
1.5%(1,594名)
47
458
1,214名(1.14%)
不過仔細想想,國民教育本來就不太可能真的「讓學生成為他自己」,畢竟國家出錢作普及教育,讓學生「成為國家想要的樣子」應該是首要目標吧。
小結語
我心中還有很多衝突,幸好這個世界很大,還有很多等著我學習的新事物,想在成為正式教師之前解決這一切的衝突,應該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況且還會一直有新的衝突跑出來),且戰且走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