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參加儲備幹部計畫後跳槽,怎麼辦?



四月中,我報名了由人資小週末舉辦的「訓練發展認證班」,其中包含五次課程以及認證口試。

第一堂課的主題是「儲備幹部(Management Associate,簡稱MA)專案規劃」,本文除了分享課程心得,也嘗試以Herbert Spencer和John Dewey兩位教育學家的教育觀點來分析MA計畫,並解決了我原本對MA計畫的疑問。


為什麼要報名訓練發展認證班?


與這次的講師Amily(夏國安老師)相同,我也是半路轉換跑道,當時我盤點自身既有專長以及熱忱之後,決定投入人力資源管理。(改天再寫一篇分享心路歷程)

一開始的想法蠻簡單的,「教育訓練」這一職能與「課程發展與設計」相似,這算是我既有的教育專業,「員工關係」這一職能則與「輔導、師生互動」等教育專業相似,雖不敢說擅長,但至少是非常有熱情的。

報名此課程主要有三個目標,第一、進一步確認「教育」與「教育訓練」的相似與相異之處;二、建立人資領域的人脈,透過交流快速成長;三、獲得人資領域的外部專業認證。


對於MA計畫的疑惑


一開始接觸MA計畫時,我其實很好奇,如果投注大量資源在培育「具有潛力但缺乏實務經驗的人才」,但養成後人才跳槽了,這樣公司不是很虧嗎?上完課程並深入反思後,我想以兩位教育家的觀點來分析MA計畫。


Herbert Spencer的生活預備說


第一位是Herbert Spencer (1820-1903),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未來的生活做預備」,此觀點與台灣多數家長、學生的想法接近,認為學校應該著重在「對未來有幫助」的知識或能力。

以上論述聽起來非常合理,但其缺點為忽略學生當下的發展及生活需求,且將職涯切分為「學校生活」與「出社會後的真實生活」,而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很多其實出社會後是用不上的(誰工作中用得到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若以Spencer「生活預備說」的觀點來看MA計畫,會將計畫目標過度聚焦於「培育人才」,並將員工在公司內的時間分成「培育」和「計畫結束後為公司做出貢獻」兩個階段,前者是為後者所做的準備。

如此一旦人才跳槽,大幅縮減後者的時間,培育階段的資源投入便顯得非常浪費。


John Dewey的教育即生活、做中學


那麼是否有辦法結合兩者,同時培育人才,又同時為公司做出貢獻呢?接著就要介紹第二位教育學家John Dewey (1859-1952)了,教育界應該沒有人不知道Dewey,其教育觀點即使放到百年後的今日,仍然引領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

簡單來說,Dewey反對Spencer的生活預備說,主張「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is life)、教育即生長(education is growth)」,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應是為未來做準備,教育活動應該在「當下」就對學習者有意義。

Dewey的另一重要主張是「學校即社會」,認為不應該區分學校與社會,在學校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不應和出社會之後的生活、學習有太大的落差。

另外,我們很常聽到的「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其實也是Dewey提出來的概念,主張透過實作獲得經驗,再進行深度的反思,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學習(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 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


課程講師Amily的觀點


這樣的觀點與Amily老師分享的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Amily有提到「work-based learning」的重要性,也就是不要讓教育訓練打斷工作,不特別區分「培育」和「為公司做出貢獻」兩個階段,而是讓學習與工作結合,一邊做出貢獻,一邊獲得經驗、反思、學習。

Amily在課程尾聲也提到,一個MA計畫的KSF(key successful factor)其實並不是訓練課程,而是組織是否有支持學習的文化? HR、高階主管、單位主管、MA計畫學長姊是否願意支持MA計畫成員的成長?

對我來說,這其實就解決了「人才參與MA計畫後跳槽」的問題了,因為在計畫期間,人才其實就已經在做出貢獻,而即使計畫結束,計畫成員仍然能夠繼續在組織中獲得HR、高階主管、單位主管的支持,並持續地快速成長。


「聯盟關係」框架下的MA計畫


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在其著作《聯盟世代:緊密相連世界的新工作模式》中,提出了「聯盟關係」的概念,重新定義了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關係。

雇主必須告訴員工:「請努力幫助公司創造價值,而我們將使你(在人才市場上)變得更有價值。」(p.26)

Hoffman認為公司與員工應該是互相創造價值的聯盟關係,在面談、甄選時,除了應徵者要瞭解「公司期待他為公司創造什麼價值」,公司也應瞭解「應徵者期待在公司期間獲得那些學習?完成哪些專案?為自己的履歷上增加什麼戰功?」

若雙方在這些事項上都有共識,便可形成有明確目標、時長(通常為2-5年)的聯盟關係,「完成特定專案」成為公司與員工的共同利益,可以同時為公司創造價值,也為員工的履歷加分,這對雙方都是一種保障。

約定的時間將至之前,員工將與主管再次討論彼此對未來的期待,雙方再次協調是否繼續合作,即使最終員工決定離開,公司也會祝福員工,並根據員工的職涯期待給予協助(介紹工作、寫推薦信等),而員工雖離開了,也仍是公司重要的人脈資產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作法(Dcard執行長在訪談影片中也表達了對「聯盟關係」的認同),這是一個雙贏的手段,我認為MA計畫可以在聯盟關係的框架下進行,MA計畫是以「培育、職涯快速發展」來吸引人才,若能夠搭配強調聯盟關係的雇主品牌,相信會更能夠吸引人才,並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