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運用ORID討論「為什麼要上探究與實作?」



前兩天讀了《學問ORID: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頓時有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雖然很久以前就聽過ORID討論法,但實際閱讀書籍,理解ORID背後的哲學觀、教學觀,參考具體的案例之後,真的覺得太猛了,不趕快嘗試一下不行。

原本「為什麼要上探究與實作?」的規劃是請學生閱讀課綱後回答問題,但經過禮拜一的課程,我發現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大多只是將課綱中的內容抄下來,不太能促進思考,學生也很難將課綱的內容與自己的學習經驗作連結。以下是禮拜一班級的回答:

一、為什麼108課綱要多開一門「探究與實作課」?

二、 「探究與實作課」與物理、化學、生物、地科課的課程目標有何不同?

於是我禮拜二讀完《學問ORID: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後決定大改教學脈絡,運用ORID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要上探究與實作?」並且秉持書中提到的「相信團體的智慧」,引用《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中的一句話:「孩子們都知道自己想要的,而且也曉得這些同樣是未來的社會所需要的。」(吳緯中、馬嶔,p.225)


ORID提問脈絡


O-Objective 關於自然科的客觀事實
1-1 過去的自然課(物理、化學、生物、地科),都在學些什麼?(老師都在教什麼?)
1-2 在這些課程中,你們通常會做哪些事?

R-Reflective 關於自然科的感覺、情緒或經驗
2-1 在自然課的中,遇到什麼情況,會讓你想要動腦思考?
2-2 老師叫你做什麼的時候,你會覺得很無聊?

I-Interpretive 你對自然科的想法、價值判斷
3-1 你覺得過去學習自然科學時,有哪些元素會阻礙你思考?
3-2 你覺得和「自然」、「科學」有關的內容中,哪些是真正有意義、值得學習的?(不限於課本中的知識)

D-Decisional 關於學習自然科,還可以怎麼做?
4-1 在這門課中,為了避免阻礙學生思考,老師應該避免做哪些事?哪些事又應該多做一點?
4-2 為了學習你們真正看重的目標,你覺得這門課應該多安排哪些活動?
4-3 身為學生的你們,在接下來的一學期中,可以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探究與實作課?

▼其中兩組的回應(更多學生的回應及整理過的表格請點:附件



教師的反思


課程結束後,我收集到了很多很棒的想法,我將這些回應統整過後,整理出以下的反思:

Objective 過去的自然課學習目標


在過去的自然科學課程中,主要的學習目標為基礎知識,少數人有意識到「在自然現象背後尋找邏輯」,但多數人仍以考試為主要目標。

上課時,學生通常是被動地參與課堂,聽課、抄筆記、畫重點、考試等等,少數人提到曾有老師會帶他們玩幫助記憶學科知識的小遊戲,也有地科老師帶他們出野外。

Reflective 過去參與自然課的學習經驗與感受


什麼時候會讓學生想要動腦思考?發生認知衝突(想法和老師不同)時,難度在近側發展區的挑戰時(公式不熟、概念不會、學習較抽象的知識、有點頭緒但不太會寫的題目),有一組認為如果要解決複雜的問題,會需要學生以課本中的知識作為思考的基礎,這也呼應了「標準答案作為探究起點」這一觀點。

什麼時候會感到無聊?聽課抄筆記、寫題目、訂正、複習等等傳統教學的常態,對學生來說都是很無趣的教學活動,而像是聽老師念課文、抄課本內容等等,或許是因為太過簡單,根本無需思考,而讓學生感到無聊。

Interpretive 阻礙學生思考的元素


除了環境吵雜與想睡覺,還有哪些元素會阻礙學生思考?根據學生的回饋,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二、老師有預設的想法跟標準答案,因此限制學生的思考空間。
三、沒有好好回應學生的好奇心(直接告訴學生現象背後的原理、或告訴學生以後會學到便直接帶過)。
四、老師一直講述而不和學生互動。
五、難度超出近側發展區(一次學太多、數學太複雜)。

Interpretive 哪些是真正有意義、值得學習的?


對學生而言,真正有意義、值得學習的是與生活相關的知識,學生必須在真實的情境中,才有辦法感受到學科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學生提出許多他們想探討的主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何殺蟑螂?悶燒鍋可以節能減碳嗎?關鍵時刻如何自救?自然災害、皂化反應等等。總歸一句,就是與生活相關的自然現象和知識

Decisional 如果你可以決定,這門課應該怎麼進行?


在這門課中,為了避免阻礙學生思考,老師應該避免做哪些事?哪些事又應該多做一點?這門課應該多安排哪些活動?

老師應該避免一直講述、一直出作業、一直閒聊講幹話(藍偉瑩:老師不是喜劇演員),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學科知識,給學生的任務難度要在學生的近側發展區中,給學生足夠的學習鷹架。

多留時間給學生思考,不要急著說出學科知識,多和學生互動、認真聽學生的意見,好好回應學生提出的任何想法(不會將其視為麻煩或選擇忽略),讓他們自己去探究自然現象的規則和原理。

學生對於探究與實作這門課,會希望多安排實驗、實作活動,讓他們可以實際體驗及探索自然現象,同時也透過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老師應避免站在講台和點名請人回答)。


第一次使用ORID的心得


ORID真的能夠幫助學生聚焦,並且針對引發他們過去的經驗,最後建構出和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非常接近的結論:讓學習與生活經驗連結。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提問的措辭必須貼近高中生,例如第一個問題(1-1),原本是「過去的自然課(物理、化學、生物、地科),有哪些學習的目標?」,後來我將「學習目標」改為「都在學些什麼?(老師都在教什麼?)」

使用口語話的詞句,會讓學生更容易回答,自然地引出他們自身的經驗。

另外一點是,提問真的要具體,書中提到,「抽象的問題帶來抽象的答案。」(p.70),例如最後一個問題(4-3),「身為學生的你們,在接下來的一學期中,可以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探究與實作課?」

態度是個很抽象的名詞,因此學生的回答也有點虛虛的(「積極」、「認真」等等)。這題本來是想讓他們回答「學生在這們課中應該做什麼事?」但感覺前一題已經有回答到了,可以省略。

ORID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討論工具,"The leader has nothing to teach."(p.69)或許是我對ORID的主要疑問,ORID在職場中可以有效幫助一群專家釐清問題、作出決策,但在教育現場中,哪些內容適合運用ORID來引導學生自行提出結論?高中一個班至少35人,如何在學生發散(提出各種事實、經驗和感受)後有效地收斂?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嘗試和試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