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失去山林的孩子



《失去山林的孩子》閱讀筆記



第三邊疆


第三邊疆意味著人與大自然的進一步疏離,不知道食物從哪來、機器、人、動物的界線模糊、人和動物的知識增加、動物由於棲地被城市化而出現在城市中、城市不再包含自然,自然變成一種離我們很遠的地方。

一些新技術在暗示我們,從原子和分子層面,生命和非生命物質無本質差別。有人甚至以此來證明「生命商品化」的合理性,文化內涵的缺失使生命淪為機器。(理查,2009,p.42)

唯物論看待世界的觀點,正在一點一滴地侵蝕生命的崇高性與意義,例如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就認為「一切都只是偶然、任意產生的結果,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他的論點很有力,但這種觀點也對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因為人是追求意義的生物。

理查認為,大自然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感性、靈性的存在,當我們接觸大自然,仔細觀察、欣賞、享受大自然,並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時,這樣的交流、接觸會為我們帶來意義。

小時候我是在山裡長大的,從後門出去有後院,再往外則是一片山林,看不到山林的盡頭。但那已經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國小四年級之後,我們就從埔里鎮的外圍住宅區搬到市中心,不再有花園、不再有後山,和鄰居不再有交集,活動空間也很少到戶外。對於透過親近大自然而獲得意義,我似乎無法確切說出是什麼感覺。


被非法化的自然遊樂


在美國,讓自己的小孩獨自在外遊蕩,常常會被當作不適任父母的象徵,那代表你讓小孩暴露在被綁架、誘拐或弄傷自己的環境中,甚至將在自然中自由遊戲視為非法行為。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的作者強納森.海德特提出,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相反的,他們是反脆弱的,適當的挑戰和失敗經驗會讓他們愈挫愈勇且更有自信;缺乏風險或傷害的環境,反而讓孩子更加脆弱。

戶外活動並沒有那麼有害,是大人的觀念限制了兒童的戶外運動(理查,2009,p.47),許多新研究也指出,與大自然共處有許多益處:提升認知能力、抗壓能力,為身心靈帶來健康。 

非組織性運動(自由遊戲)與組織運動相比,更加多元、更加開放而不受限制,它充滿想像力和探索性(理查,2009,p.64)

孩童在親近大自然時獲得經驗,而這些經驗被他們內化,成為創造力的基礎。大自然充滿源源不絕的教材,國文、英文、自然科都可以輕易地從大自然中找到教學或學習的靈感,如果教科書是一個構造完整的汽車玩具,那大自然就是沒有固定樣式而散落的樂高,能夠讓孩子自由拼湊、組裝,「動用所有感官,從做中學(理查,2009,p.103)」,培養出孩子的創造力。 

孩童在大自然中的自由遊戲,也獲得許多嘗試、犯錯的機會,在這裡沒有標準答案,這讓孩子有機會導正在學校中得到的錯誤價值觀:並非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需要嘗試,而且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愛迪生小時候一次和大自然相處的失敗經驗中,他的姊姊告訴他:「如果沒有人去嘗試做一些事,甚至是那些人們說不可能奏效的事,那麼人就永遠也無法獲得知識。(p.109)」


我失去的那片山林


閱讀這本書時,我確實一直在回想小時後在山林中自由玩耍的景象,那是許多片段的記憶,竹林隨風煞煞作響的聲音、在後山中探險的路線、和弟弟一起搭建的秘密基地、被鋒利葉片割傷的手指、隔壁鄰居養的兔子、對面鄰居養的小黃和小黑。

突然有點懷念那時的生活,沒有時間壓力、沒有看不完的書的生活,自由而無拘無束,每天只要吃飯、睡覺和玩耍就好了。

上一次回去舊家,後山的樹林已經完全不見了,自然向上的山坡地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冷、不自然的水泥牆斷層,從後院看出去,大約三到四公尺高的水泥牆,狠狠地擋住我看見樹林的期待。水泥牆斷層的上方,是鋪好的柏油路,我看著那片高地,幾乎沒辦法回想它以前的樣子。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無法忘懷於某個地方,那麼我們必須去那附近走走,去看看景色,至少去找到那塊土地(引自狄勒德,理查,2009,p.56)

我無法忘懷那個陪我到國小四年級的後山,但我再也無法找回那塊土地。


大自然與無所不知思維的對抗


而我們,坐在人力車上,悠哉游哉地駛過斯里蘭卡的大街,自言自語道:「和我想得差不多。」以為我們是無所不知的。(引自勞倫斯,理查,2009,p.76)

我們活在一個好像什麼都不新奇、什麼都不有趣的世代,如果有什麼事讓你感到新奇,那表示你落伍了,或表示你弱掉了。

但是人本來就不是無所不知的,事實上,持續發現新事物、持續感到新奇才應該是常態,科技的進步讓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一切,而這種莫名其妙的自以為是,讓我們錯失許多發現大自然之美的機會。

也許有一天,我們將會告訴孫子們屬於「我們的」康內斯托加式寬輪篷車的故事。
「真的嗎?」他們會問。
「是的,」我們會說:「是真的。我們當時的確從車窗往外看了。」(理查,2009,p.81)

很喜歡這段文字,有點荒謬卻又似乎離我們不遠了,沒有事情做的時候好像一定要盯著手機,即使手機中的資訊也不怎麼吸引人,但就總是一邊滑著手機,一邊期待接下來會滑到有趣的內容,我們都掉進社群軟體設計的賭博陷阱了,不斷打賭下一篇貼文會滿足我們,而注意力變成了不斷送出去的賭注。

If you'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

我們都是販賣給廣告商的產品。

慢下來仔細觀察、品嘗周遭的美,變得好難;停下來仔細思考、挖掘新的事物,也變得好難。「發現那些小生物又怎麼樣?」「知道人類如何取得知識又怎麼樣?」很多事情不容許被在意,當我們關起好奇心,一切都變得很平淡無奇,也變得很無聊。

有些人決定接受這無聊的一生,但理查認為有另一種選擇:「這種自認無所不知的思想,事實上是十分脆弱的。一道火光就能燒掉,更重要的思想在灰燼之中得到重生。(理查,2009,p.88)」只要願意走出去親近自然、見證自然的浩瀚,無所不知的想法很快就會變成驚嘆、讚美、俯伏。


參考資料:

Richard Louv(2009),郝冰、王西敏譯。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Last Child in the wood: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新北: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