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探究與實作:投石器】第一章 前進大園高中


前進大園高中


研究所推甄資料送出去之後,終於可以繼續進入教學現場了,上學期在南崁高中觀課,但是南崁實在太遠了(騎車單趟40分鐘),所以這學期打算去近一點的學校觀課。

延伸閱讀:台師大科學教育所【推甄心得分享】備審資料篇  

【探究與實作:投石器】系列文章

第一章 前進大園高中
第二章 請開始你的探究 

剛好這學期修自然科教材教法,授課教師就是大園高中的校長,也就很順利地麻煩校長幫我牽線,和一位大園的年輕物理老師聯絡上了,而且竟然還是中央大學的學姊! 


和學姊談話時,她提到目前他們的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都是一位老師授課,雖然教案是由社群共備,但是並沒有協同教師

「哇!所以學姊一個人要帶38個人探究喔?這樣不會很累嗎?」

「很累阿!」

這時我突然很不要臉的冒出一句:「還是我可以跟學姊協同教學?」沒想到學姊竟然很爽快的答應了,我就瞬間從觀課的師培生,變成協同授課的蘇老師。

由於今年師培中心才開了「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及課程設計」這門課(教師培生「怎麼上探究與實作」的課程),還請了很大咖的探究與實作現場教師來教我們,這是以前學姊沒有機會修到的課,所以我也很期待和學姊分享現在修課的收穫。



課程安排

這學期的探究與實作課已經過了一半,前半學期是地科的「看雲去」,從這周開始是為期九週的「投石器」,這個題目一看就有很大的探究空間。

課程最終希望學生可以建立一套模型,討論各種因素(可能是投射角度、投石機長度、石頭重量等等)對於投射距離、投射高度、破壞力等結果的影響。

本周的目標是讓學生寫出投石機的種類、相關物理原理、構造,並練習寫下參考資料來源、判斷資料可信度。


每個孩子都有求知的本能


今天的課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發現只要將學生放在適當的探究情境中,學生其實有很強烈的學習動機

當我問學生:「投石機有那麼多種,扭力投石機、重力投石機、人力投石機、扭力投石機,那它們除了名字不一樣以外,還有哪裡不一樣?是結構嗎?還是原理?」學生其實自己也很好奇,沒事幹嘛分那麼多種?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當我問學生:「重力投石機發射時,石頭因為慣性而持續往前飛,那慣性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何用你認知的慣性來解釋投石機?那靜止的大象和快速飛行的子彈,誰的慣性比較大?」

我看見學生為了解釋投石機的原理,產生了極其強烈的學習動機,小組內瘋狂地討論,他們不再用課本給的定義回答問題,而是嘗試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分析慣性,看得出來他們有在思考、彼此聆聽,每個人提出來的想法,都可能促進另一個人更深入的理解。

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重力位能和彈力位能,而慣性的問題他們還沒有解決,我請他們下禮拜要告訴我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是重點其實不是他們「學會知識」了,而是他們體會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他們在面對不同情境時,可以遷移應用的能力。

讓孩子習慣從看似不足為奇的事情上看見問題,並解決問題,就是終身學習的開端。


讓孩子認同你的課程目標


老師看待課程的態度,就會是學生看待課程的態度。

如果一個教師深深相信學生在課堂中將會學到許多真正有用的能力,那學生也會漸漸看見這堂課的價值;但如果教師只是想讓學生考試成績變好,也就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目的和潛能。

今天我問學生,探究實作課和物理課之間,有沒有什麼不同?哪個比較學的到東西?學到的東西差在哪?學生的回答大概是覺得探究實作課比較學不到東西,但我認為這位學生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探究實作課比較學不到「知識」。

我告訴學生,老師在這一堂課確實不會把知識有系統地組織起來,在台上滔滔不絕地講給你聽,但是這堂課會讓你有機會學習思考、學習解決問題,而這些能力是你未來真正用的到的能力。

我相信,如果孩子能夠理解你的課程目標、甚至認同你的課程目標,那他們就能體會教師的用心,更願意讓老師陪著他們,成為更好的學習者,也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