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Spring Professional 實習心得】離職原因



2022年6/10到9/30,我在瑞士商Adecco集團下軟硬體招募公司Spring Professional擔任獵頭實習生,以下是記錄我實習動機、工作簡介、離職原因以及實習收穫的系列心得文,總共分成四篇文章。

本篇是第三篇,離職原因。



第三章 離職原因


萌生離職念頭的故事


接下來,我想要分享兩個讓我萌生離職念頭的故事。

一、半夜和學生的一通電話


7/7(四),我和同事吃完海底撈回到家已經12:30了,突然,我收到學生煩惱學分的訊息,因為懶得打字,所以我直接撥了通電話過去,結果就和他聊了40分鐘。掛掉電話時的直覺是「我找到半夜加班也不會累的工作了」,我感覺非常地滿足。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跟獵頭比起來,我似乎還是對教育比較有熱情,或者說,當老師似乎有更多能夠幫助別人的機會

二、新人午餐會主持人、與新人的互動


8/12(五),我擔任午餐會的主持人,整場活動氣氛非常好,也讓同事們和新人更加認識彼此。

「我感覺這是我進來 Spring 之後發揮地最好的一個小時,像這樣幫助新人更快融入公司的工作,我做起來很開心。」我在當天的日記寫下這段話。

八月onboard的同事中,有其中一位以諮商心理師為目標,雖然沒有考上,仍然決定透過獵頭繼續從事助人工作(是個有愛的人,我好喜歡有愛的人);另一位同事除了正職獵頭工作,也同時在經營一個協助他人自我覺察、自我認識的教育新創。比起工作上的互動,在與她們交流她們的熱情時,我很明顯地感受到我更能夠做自己

這些經驗讓我思考,組建擁有共同信念的教育團隊,包括招募、甄選、協助新人融入團隊,並且為了共同的目標合作、努力,似乎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而這不就是我過去一直在做的事嗎?組織師培讀書會、和教育夥伴們一起思考如何讓台灣教育變得更好,我為什麼不繼續做那些事呢?


空虛與無意義感


大致是在八月初成單之後,我開始感覺到厭世與空虛,我在下班後完全不想碰工作、離開公司時會把跟公司有關的通知都關掉。

而當我覺察到自己的狀態之後,我發現我很厭惡自己當下的狀態,很厭惡自己無法為這份工作、這個產業、這個領域全力付出的狀態。

我是個理想的人,但那時的我工作缺乏意義感、下班後常常感到空虛,這些感受,都讓我的世界觀和信念開始動搖:「也許工作就是長這樣,也許社會就是這麼殘酷,這才是現實,工作就是痛苦的,過去的我太過理想了。」而如果現實社會就是如此,那麼在學生時期承受升學帶來的痛苦,似乎也是為了出社會而做的、理所當然的準備。

我的教育理念跟人生哲學似乎要崩解了,這些內在衝突為我帶來極大的痛苦


向內探索的歷程:特質、工作價值觀與願景


這段時間,由於我同時參加了CDA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的培訓課程,我試著將生涯理論運用到自己身上。

我的Holland code(將人分成六種特質,並對應到特定職業的生涯理論)是SE型人格,根據104工作世界,SE型人格最適合做的前三項工作是:學校老師教學、人力資源管理、助人諮詢社工。因此若根據工作內容,學校老師或人力資源/獵頭,應該都算是符合我的工作興趣。

但如果考量我的工作價值觀,最重要的是自我實現,也就是說,我很需要在一間願景與自己相同的組織中工作,我需要感受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是在為一個大於自己的目標努力

也是這陣子,我閱讀到 Simon Sinek (提出黃金圈的知名作家、演說家)的書,他的願景是建立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都能夠在起床時充滿動力,工作時感到安全,辛苦一天回到家時充滿成就感

而我似乎也希望追求那樣的生活,我想要的工作生活平衡並不是準時下班,下班後完全不用碰工作,而是像所描述的理想世界,我可以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期待,每一天都很享受我的工作工作可以是自我實現的一部份

但我當時的生活完全不是這樣的:「現在我的生活,與我所期待過的生活、甚至我在學校中倡議、希望學生追求的生活並不相同,這使我無法成為完整、統整的一個人。」(9/14日記內容)

一個人只會有一個「為什麼」,如果你上班時的「為什麼」和下班時不同,那一定有一個你在假裝。—— Simon Sinek

在閱讀完《找到你的為什麼》之後,我寫下了自己的為什麼:我想幫助別人活出自己理想的樣子,這樣子可以讓這個世界更加幸福。而當老師似乎更能夠實現我的「為什麼」。

經歷著空虛感與內在衝突,並找到「為什麼」的我,決定回過頭來檢視自己來實習希望回答的兩個問題:

1. 自己會不會太理想?
2. 自己有沒有成為我期待孩子成為的樣子?


我達到實習的目的了嗎?


「自己會不會太理想?鼓勵大家勇敢追求熱情,對真實世界來說真的太理想嗎?」

這個問題確實很困擾我,但我逐漸意識到,也許我並不該嘗試描繪出社會或商業世界的「一個樣子」(事實上我也做不到,就算我來企業實習甚至轉正,我也只是看到一間公司文化很棒的企業而已),然後判斷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這個「真實的世界」。

因為社會是由各種價值觀的人組成的,一定會有覺得我的教育觀、世界觀太過理想的人,但也一定有人和我抱持相似理念的人,例如何則文、陳韋丞、Simon Sinek、Gary Vaynerchuk,他們也都主張「追求熱情、追求幸福」。

我很理想,但也許這沒有對錯,就只是一種看待世界的選擇。這是我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

那麼我有沒有成為我期待孩子成為的樣子呢?

「我選擇成為教師,是希望陪伴學生,在他們遇到困難時,與他們一起面對,陪伴他們成為快樂、有自信的孩子,並且擁有足夠的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是我2021年2月寫下的教育目標,如果這是我對教育的期待,那麼在經歷深刻的自我覺察、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追求幸福:學習、被他人需要、幫助他人)之後,我也應該接納自己,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要如何確認自己有沒有「成長型心態,還有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態度」呢?

八月中,我讀到一篇換日線採訪何則文的文章:TYCIA 發起人何則文:兩年燒數百萬、砸下所有存款,只為讓台灣年輕人看見生涯可能,然後我看到何則文的一句話:

「我們想幫每一個人,都變成他想成為的人。」

當下真的是全身起雞皮疙瘩!

因此我想,雖然我還沒確定自己是不是有這些能力與態度,但經歷了這段時間,我更加認識自己,也更知道自己的「為什麼」,那麼也許我可以其他場域中,一邊為我的「為什麼」努力,一邊繼續確認自己是否擁有那些能力。(可參考 TYCIA官網Facebook粉專

下一章,我將繼續分享我從 Spring Professional 帶走的五大收穫!


繼續閱讀【Spring Professional 實習心得】其他文章:第四章 實習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