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用對待大人的方式對待學生



與大家分享一則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故事,以及事件發生後我的一些反思。


探究與實作課後的小故事


前幾天的探究與實作課,我要帶學生移動到物理實驗教室時,遇到剛剛才下課的隔壁班學生,他跑來說:「蘇哥蘇哥,你跟我們老師講一下剛剛探究實作課晚下課啦,我們要去上廁所,老師說不行。」

確實是我時間沒控制好、耽誤到下課時間,於是我向教室裡的老師打聲招呼:「老師不好意思,上一節探究與實作課,我晚下課了,可以讓學生去個廁所嗎?」

「所以呢?那是你自己的問題啊!」老師不耐煩地回覆我,那是他們班的班導

在我反應過來之前,學生們已經大聲地說:「老師!他是老師啦!」接著是一陣哄堂大笑,我看見那位老師立刻改變態度,帶著非常不好意思的表情尬笑,直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以為你是學生。」兩節探究實作下課之後,那位老師還特別跑來我的辦公室,再次表示她的歉意,說真的是以為我是學生才那樣子跟我說話。

我其實並沒有很在意那位老師對我的態度,那位老師後續的行動,都透露出「她認為這樣子和一位成年人說話,是沒有那麼禮貌、需要向對方道歉的」,但對象換成學生,這樣的行為似乎就被她允許了。我不禁思考,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思考後,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對她而言,學生上課了才去上廁所,會讓她覺得學生不看重自己用心準備的課程,所以態度不好,如果對象是前一節課的老師,就不會讓她感受到不被看重,因此態度好轉。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歸因使她受到威脅,因而下意識地產生自我防衛的行為。

二、對她而言,學生無法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師生間存在上對下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與平時在學校對待同事、搭公車時對待其他乘客的那套應對方式不相同。對她而言,教師必須為學生做決定,因此當學生判斷「上廁所的生理需求大於待在教室聽課的需求」時,她並不同意學生的判斷,並進一步使用法定權威禁止學生。

這也反映出大班教學的另一個缺點,學生人數多,加上上課時間有限,老師無法處理個別學生的問題,管理方式很容易就缺乏彈性(探究與實作課有協同老師真的是很優秀)。


學生能不能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那麼學生到底能不能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如果孩子表現出積極主動、負責任的學習態度,教師一定會更願意相信孩子能夠負責;如果教師相信孩子有能力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孩子也會逐漸承擔起責任(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關鍵在於,是孩子應該要先表現出負責的態度,還是教師要先信任孩子能夠負責?我想,這大概沒有標準答案,但身為教師,我選擇先相信孩子,相信那些書本上出現的案例,也有機會複製到萬芳的孩子身上;相信如果教師以對待其他大人的方式,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決定,孩子會逐漸長出負責任的態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