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如果不用考試,你覺得學校自然科學課該教什麼?」


寫給每一位在體制內教書,想改變、但覺得無力的老師。

會想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陣子讀了《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作者吳緯中來自開平餐飲學校,這是一間非傳統的人本主義餐飲學校,書中介紹了他們的人本教育觀點、作法和一些感人的小故事。


「我們設計課程是根據孩子的需要,還是老師們認為他需要?」


在一次的會議中,這個問題被提了出來,於是它們決定,在高一課程開始之前,先問學生一些問題。

「身為孩子,最難的是什麼?」
「在你心目中,大人的特質是什麼?」
「所有你在學習的東西,哪一件你覺得對你將來成為大人會真正有用?為什麼?」
「如果你可以決定,你覺得學校該教什麼?或者你真正想學什麼?」
「三年後,當你畢業實,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趣的是,作者將這些小高一生針對第四題「如果你可以決定,你覺得學校該教什麼?或者你真正想學什麼?」的回答,與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的2020必備十大技能,放在一起比較(請見下圖),竟然有神奇的發現。


「一邊出自未受過任何教育訓練,卻在教育體制中翻滾了近十年,十五、六歲孩子們心中的吶喊;另一邊,出自業界頂尖專業人士數十年閱人無數的經驗累積。…其實,內心深處,孩子們都知道自己想要的,而且也曉得這些同樣是未來的社會所需要的。」


學生的聲音


與高中生實際接觸時,常常接收到他們對「探究與實作課」的看法:這門課「都學不到東西」、「浪費時間、很無聊」,有些雖然覺得很好玩,但就跟家政課、童軍課差不多。

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生不太能理解這門課的立意。學生用來衡量學習的那把尺與我們不同,已經習觀把「學到學科知識」視為「有學到」了。


然而,書中描述的結果著實為我打了一劑強心針,讓我更加相信,學生都有學習的欲望,只是不一定想學你硬塞給他、跟他說要考的東西


在體制內也可以這麼做


於是,我在設計自己的探究與實作教案時,便決定在第一週加入一個教學活動:共構課程目標。我稍微改編了開平餐飲學校的問題,改成以下兩個問題:

「你正在學習的所有東西中(不限於課本),哪些對未來的你是真正有用的?為什麼?」

「如果不用考試,你覺得學校自然科學課該教什麼?」

並讓學生先寫下自己的答案,再和小組同儕分享、產生共鳴,最後由老師帶著全班收斂出課程目標。

我想,這樣的作法會讓學生更願意投入在後續精心設計的課程中,另一個好處則是,這些學生在意的科學學習目標,還可以轉化為總結性評量(表現任務)的評量規準

在物理課


這樣的教學模式,似乎也能遷移到一般的物理課中(或其他學科課程),但在學生回答完前兩個問題後,要再加上一個問題:

「如果將學習分為『你認為學校真正該教的』和『為了考試你必須要學的』,你希望物理課中,兩者的比例各占多少?為什麼?」

針對前者,我可以安排一些與物理有關的引導式探究 ( 探究教學的課程設計可以參考探究實作模組化設計 ) 、思考科學的本質、學習如何學習,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看科學史講座等等,有太多學習經驗值得讓學生去體會了。

針對後者,可以採用直接教學法、解題、小組討論題目等較傳統的教學方式,甚至搭配翻轉教室,提升精熟學習的成效。

台灣的學生,其實沒有太多的選擇,我在淺談「南機場的魔豆學院」的人本教育一文中,曾引數據說明,目前的升學制度依然對學科成績不好的人很不友善,但我也不想因此將自己的物理課定義為升學補習班。

我期待的是,學生可以認分地準備考試,但必須要能夠切割「真正的自主學習」與「為了考試而唸書」;雖然希望學生都能考上好大學,但千萬別為了考試,而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也失去對學習的熱情


後記


順道一提,我是在準備教檢時領悟出這個道理的,過去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考試」能夠精準地對應到「學生真正需要學習的能力」,也以這樣的眼光看待教檢,但我發現我愈讀愈痛苦,譬如說,109年的教檢有一題的題目長這樣:

38. 日本現行的中等學校課程,是依哪一單位頒制的課程標準來實施?
(A)文部省
(B)教育省
(C)教育文化省
(D)文部科學省

當下只覺得,知道這一點,跟我是不是一個有素養的老師,到底有什麼關聯?

後來我看開了,像是升學、檢定這種標準化測驗,其實真的很難完全對應「真正需要學習的能力」,或許該改變的是人們看待評量的眼光,我們是否能夠不再以成績定義身旁的人?是否能夠不再視分數為衡量學習的唯一標準?是否能夠區分真正的自主學習與應付式的K書、並嘗到學習帶來的純粹的快樂?

後來,我就用我平常讀課外書、學習的方式來讀這些教育專業科目,同時也繼續在高中現場觀課,在家教課實踐我的教學觀,結果整個人都快活起來了。

更詳細的教檢準備心得,可以閱讀:第一屆素養導向教檢 我是怎麼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