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失控的探究課堂|課程實施與檢討



今天是失序的一天。

上課鐘聲響後5分鐘,學生們才緩慢地踏入物理實驗室,手裡拿著英文習作簿、國文課本,當然,還有手機。週末總有許多作業要完成、總有許多考試要準備,而這些高一學生顯然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


課程安排


第五週的活動,我從我心目中的科學教育藍圖談起,過去的科學教育通常著重在學習課本的標準答案,而後運用這些知識解題,但這些標準答案是怎麼來的?是科學家探究而來的,因此我希望在探究與實作課,讓學生能夠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歷程。在學習過科學論證以及實驗設計之後,完成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

▲透過簡化的科學歷程,介紹學生即將經歷的探究流程

我安排馬格努斯紙杯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個別寫下觀察或聯想後、個別寫下提問,再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在A5紙上寫出三個最好奇、最特別的問題,由我帶著學生一起檢視每個提問的好壞,協助學生將提問修改地更完整。

接著每個小組需選擇一個問題,提出假說,並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說,下週則會讓學生實際進行實驗,並根據實驗結果推論出結論。


▲馬格努斯紙杯


課程實施


然而,當我談論著這些我認為很重要的議題、希望學生提出並設計實驗驗證假說時,學生卻是自顧自地聊天、寫作業,又或是努力背誦著項脊軒志。我詢問學生,是覺得這門課很無聊嗎?「沒辦法,等一下要考默寫。」「蘇哥,我們被壓迫了。」

除了滑手機、寫作業和背國文之外,班上兩對班對兩節課都黏在一起(都是不同組的),另一對看起來沒有在一起,但男生一直跑去女生的組別。

一位學生在我請她去別組交流意見時回我:「不要啦,我都沒有在討論,過去別組也不知道要講什麼。」另一位學生帶著善意地提醒我:「老師,我覺得你秩序方面可以加強一下。」我也不知道是該不該謝謝他的提醒。

到最後,我真的有種耐心用完的感覺,心好累,下課後呆坐在教室中嘆氣個五分鐘才開始收拾實驗器材。總結來說,這兩節課就像是場災難。

在我原本的課程設計中,學生學習的動機來自於對自然現象的驚奇,因為與直覺不符合的現象而感到驚奇,驅動他們探究的是內在動機

但學生似乎不買單,因為等等要交英文作業,因為等等要考國文默寫,權衡「探索有點奇怪的自然現象」與「沒交作業、沒背課文帶來的扣分」之後,學生選擇將有時限且有懲罰的作業、考試放在優先選項。內在動機其實沒那麼好用,或者說,只靠內在動機是不夠的。

(以上是我10/4剛上完課的心情,文章後段有重新檢討課程設計及提問脈絡!)


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一、班級經營:說明底線、嚴格執行


班級經營絕對必須擺在課程設計之前,而這也是新進教師最大的挑戰,課程與教學都是可以在師培中心練習的,只要找幾個朋友來當學生就行了,但班級經營真的是要進到教育現場才有機會開始磨練,基本上我是完全不及格。

在課程前幾週,我其實很希望和學生保持平等的關係,不希望自己扮演知識權威的腳色,但我卻將班級領導著的身分也丟掉了。

沒有踩住自己的底線,甚至沒有在學期初說明自己的底線,結果就是學生不斷試探老師,想看看老師什麼時候才會爆炸(連要收他們手機都還會被拒絕)。

下週我應該需要鄭重聲明一下課堂的底線:上課時間不要拿別科的東西出來,手機不要出現不該出現的畫面,否則我會直接沒收。醜話說在前頭,總比事後對學生發脾氣好。

二、引起動機的脈絡


原本的規劃是直接讓他們觀察現象、並直接提出問題,但這樣不能產生足夠的認知衝突──至少不足以讓他們真心想研究「奇怪的飛行軌跡」,和陽明高中張智詠老師討論後,決定在觀察現象前先讓學生試著預測、畫出飛行軌跡。

當學生觀察到實際的自然現象自己的預測不一樣時,會更容易有「欸~怎麼會這樣!」的感覺,也會更有動機去搞清楚背後的原理。

其實這就是POE探究教學策略啊!之前竟然沒想到可以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當學生的prediction和observation發生衝突,應該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三、認知鷹架不足


我其實很期待學生去探討「為什麼飛行軌跡不是拋物線?」並從中延伸出許多子問題,最終嘗試提出一個scientific explanation,但張智詠老師也提醒我,這可能會是課堂秩序失控的原因之一,因為why-question太難了,不是不可以探討,只是要提供足夠的鷹架,否則學生很容易失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於是開始做自己的事)。

接下來可以嘗試調整的方向是,在進入why-question之前,先讓學生進行what-question的探究:「改變哪些變因,紙杯會飛得最久/高/遠?」讓學生以競賽的方式,研究可能影響紙杯飛行軌跡的各種變因。

等學生經歷幾輪競賽,並與其他組別交流研究成果之後,他們已經累積許多對馬格努斯紙杯的認識,這時候再請學生試著解釋「為什麼飛行軌跡不是拋物線?」或許學生就能提出一些有模有樣的解釋了!


結語


課程結束後其實非常沮喪,一邊收拾器材一邊自我懷疑,是不是真的把學生想得太美好了?是不是他們真的沒那麼聰明?素養導向教學是不是真的只適用於資優生?沒有嚴刑峻罰是不是就會失控?老師到底能不能把學生當夥伴?

但經過今天的反省檢討,並且和智詠老師聊過之後,會發現自己的課程設計和班級經營,都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加強,陽明和萬芳的學生程度其實差不多,陽明的學生做得到,有什麼理由萬芳的學生做不到?所以我決定暫且繼續相信素養導向教學是可行的,歸因於自己的課程設計功力不足。

開始期待另外三個班的探究與實作課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