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全新系列【家教教學記錄】!第一次上課竟然教超爛…



這是一個全新的系列文章【家教教學記錄】,是我每週上完物理家教課之後的記錄、檢討與心得,希望在學期末時整理成一冊「教學歷程檔案」。每週內容主要包含三部分:教師課前準備、學生學習歷程、教師課後反思。

「第壹章、教師課前準備」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是我上課前規劃的教學大綱。

「第貳章、學生學習歷程」的部分,粗體字為教師(我)之提問,非粗體字則是學生思考後產出的學習歷程,希望透過這個部分,呈現學生的想法與學習成果。

「第參章、教師課後反思」是我針對當天課程的檢討和心得,我會記錄今天上課做得很好的事發生的問題,並仔細思考我的解決方案,是教師專業成長最重要的部分。


第壹章、教師課前準備


課前請學生思考高中科學教育之目標與家教與大班授課的不同,希望於課程中與學生討論出符合雙方期待的家教課程目標與教學方式,接著檢討期末考卷並根據期末考擬定未來的物理學習策略,並發展物理學習框架,最後留一點時間統整今天上課內容並請學生回饋。


第貳章、學生學習歷程


第一節、課前作業


「沒有標準答案,純粹想要知道學生的想法,作為決定上課目標和上課方式的參考來源。從宏觀一點的角度思考,妳覺得高中科學教育的目標有哪些?可以條列式回答。」

促進思考、培養理性頭腦、讓思考能更有條理。

「妳覺得一對一家教與在學校學物理相比,可以帶給妳什麼額外的學習?與補習班相比又有什麼不同?」

學校步調較慢,每位同學能力參差不齊、吸收知識時間也大不相同,需要配合全班的學生,所以能教的內容與深度都會有所限制。我在高中所認知的補習班,收納幾百個人早已不成問題,這也是我對補習班敬而遠之的原因:人多,學習環境不好;視野差,少了認真聽課的動力。

但有一對一的家教後,家教老師不僅可以依我能力所及,做適當的課外補充或調整速度。而且我有問題時也可以自由發問,這點對上課不敢發言的我來說很重要。再以我最爛的科目為例-物理!不同於學校和補習班的教學方法,家教老師會帶著我「拆解」題目,並在一旁檢視我的思路是否正確,也會教我一些讀書的技巧,這些都是我認為家教所帶給我的好處。
 

第二節、今天家教物理課學了什麼?


把衝量-動量定理與功能定理放在一起介紹很有幫助。

本來不太懂的題目,自己說出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之後突然就懂了。


第參章、教師課後反思


第一節、我做得很好的地方


一、事先準備額外教材

今天的課程規劃雖然被打亂,但我有預先準備動量和衝量的課程內容,因此可以即時將空出來的時間補上,因此未來每次上課之前,最好都額外準備一週的課程內容,以防課程上完還有多的時間。另外一個解決辦法是準備當次期中考中的一些考題,讓學生在剩餘的時間練習題目。

二、提供良好的認知框架

直接教學法是由教師將教材組織好,以有系統、完整的方式講述給學生聽,但有沒有最好的教材組織方式呢?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因為沒有一種編排方式,可以對應到所有人原本的認知基模中,或許在直接教學法或知識學習的範疇中,「如何組織教材」對教師來說並不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因為網路上充滿集多人之力拍攝出來的教材,課本也是眾多優秀教師共同編輯的成果。

今天的教學似乎驗證了這件事,學生告訴我,我把衝量-動量定理與功能定理放在一起介紹,讓她更清楚整體知識框架,但我用講述法呈現的動量概念,對她來說反而是有點多餘的。因此我認為家教教師的工作,應該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上層的認知框架,這個認知框架可以以「核心問題」為中心,串聯各個看似不相干的章節,讓學生自行將原本分離的知識組織在一起。


第二節、我可以改進的地方


一、課程缺乏組織且嚴重超時

今天的主要規劃是檢討期末考卷與討論學習策略,但一上課就得知學生沒有帶上學期的期末考卷,原本的安排直接被打亂,整堂課的狀態感覺是很鬆散的,印象中我講了很多(討論課程目標、物理學習策略、物理學框架、請學生說明學到什麼、解釋動量與衝量、檢討半張期末考卷),但許多內容似乎是沒什麼關聯的,也不知道學生有沒有真的學到東西。原本兩小時的課程還嚴重地超過了一小時,三小時的課程非常沒有系統。

我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將原本規劃的課程內容詳細地打在學習單上,不必將課程想像成一場「完美的表演」,不要急著填滿課程的每一分鐘,害怕一旦停下來就顯得自己不專業。在課程中我可以看小抄、可以停下來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倉促地塞滿課程、不斷講話,反而會導致資訊量過多,學生反而沒有辦法很有系統地組織和建構意義。

至於超時的問題,我會下載手機版電子時鐘,上課時放在桌子前面,同時在學習單上寫出預計休息的時間,希望未來對時間的掌控可以更好。


▲已下載!

第三節、心得


今天是家教正式上課的第一週,雖然課前想了很多,也預備很多,甚至把課程大綱都打出來了,但教學現場的會發生的事果然不是課前可以完全預料的。

未來的課程可能會較偏重兩個部分,第一是提供學生更上層的知識框架,作為良好的自學基礎,教師陪著學生閱讀課本、觀看影片,確認學生的自學成效。第二是針對解題的練習,即使學生了解知識,也未必有足夠的表徵轉換、符號運算能力,形式將以詰問法為主,透過一問一答確認學生了解每個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