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期末回顧】大四上學期


▲學生送我的聖誕老人


期末回顧


大四上一開學就如火如荼地準備師大科教所推甄的備審資料,接著透過朱校長去了大園高中,本來是要去觀課,卻厚著臉皮問老師能不能和她協同教學,於是參與了四週的投石車探究實作課程,和高中生對話的過程,瞭解了高中生在乎的事情,也看見高中生的好奇心和可塑性。

接著師大放榜,正取。開開心心地去聽了麋先生演唱會和搖滾連續祭,有夠爽。

來來回回搭車的路上,意外地發現一個在做哲學普及教育的組織「哲學新媒體」,每個月都會在桃園辦一場哲學讀書會,我也參加了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兩場。

一陣子沒有看到高中生,很怕和高中教學現場脫節,又再次厚臉皮地跑去壢中觀探究與實作課,這一次看了四個禮拜的課程,再次看見學生的創造力,一直到光學期末考之前三個小時,我還在壢中跟老師議課。

除了透過觀課去接觸高中生,我也透過參與研習去接觸老師,這個學期總共參加了四場半天研習、四場全天研習,內容大多為探究實作、也包含素養導向命題和實驗教育,如果說在學生身上看到的是學習的熱情,那從老師身上看到的就是教育的熱情(也有可能會去研習的老師都是比較有熱情的老師),一群老師一起討論怎麼做對學生比較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這學期也開始了個人部落格,目的在於透過寫作整理思緒,記錄個人成長,作為教育專業成長歷程檔案,也更容易向人介紹自己(或推銷自己)。


成長省思一、我也可以不拖延


課內的部分,我修了24學分,包含文院開的哲學概論、很硬的通識課台灣社會與族群想像、還修了學習所的新興教育議題專題研究,這門研究所的課每週都要閱讀文本,然後寫2000字的心得或省思,加上寫部落格,寫作速度快速提升。

雖然修很多課,面對期中期末卻游刃有餘,我正在逐漸調整自己的做事模式,以前總是壓在deadline完成作業,甚至常常出現在遲交名單上,但這學期我發現,我其實也可以不拖延!而且我用的方法也都蠻常見的,像是大報告切成小任務、或者是番茄鐘工作法,不過我覺得有些小報告可以寫很快還是要歸功於自己上課就會一直打一堆反思啦,看到報告題目、文字湊一湊就可以交出去了。


成長省思二、修課、上學只是其中一種學習的方式


臺師大物理系陳育霖教授在最後一堂物理教學實習課,寫了一篇文章給修課的師培生,這篇文章(2019物理教學實習最後一節課)也放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中,我擷取其中一段文字:

我們學會一件事情的方法或管道有很多種可能性,能不能學好也受到很多種因素影響,課堂修課只是其中之一,並不是唯一可能,未來你的人生道路上,隨時有可能因為其他人、事的啟發讓你能夠真正體悟物理或教學。(陳育霖,2019)

這學期我親身經歷了這件事,學期初的時候,總會看到很多有趣的課程,於是選了很多課想要多學一點,不過我卻忽略「教授安排的課程內容未必適合自己」,而選修了一門課,意味著必須對所有的課程安排照單全收,即時遇到沒那麼有感的文章、還是要把心得寫出來,即使遇到沒那麼認同的考試,還是要花時間準備考試。

修課只是其中一種學習的管道,我還可以透過許多其他的方式成長,例如閱讀、寫作、組讀書會、觀議課、參加研習,與學長姐、教授或現場教師交流,透過這些管道學習到的,不比修課還少,而且還更有彈性、更加自由。

未來應該會以旁聽代替修課,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應用到教學上也是一樣,學校的教學不是全部,要多留一點時間給學生。


成長省思三、探究教學法和探究與實作課


這個學期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思考「探究」這件事情,根據認知心理學,學習是觀點的發現、是意義的建構,因此學習應該是學習者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歷程,那麼如何設計這樣的探究歷程?現行課綱與課程要求下如何實踐探究教學?標準答案和探究教學如何相容?科學探究有什麼特定的模式嗎?什麼樣的題材適合科學探究?什麼樣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建構意義?探究式學習如何打破階級再製?這些問題也促使我走上一條「探究的學習歷程」。

隨著閱讀、討論、參與研習,再回過頭看自己三個月前寫的文章,很高興看到自己對探究教學的認識不斷更新、進化。


成長省思四、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準備好」是什麼?以成為一個好老師為例,有所謂的「準備好成為一個好老師」嗎?成為一個好老師是一個持續的狀態,即是我今天通過教檢教甄,也不代表我就準備好、不用再學習了。

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多得是「還沒有準備好的」,更符合真實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不是準備好之後別人丟問題給你解決,而是接受挑戰之後,才會發現問題,再想辦法解決問題。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機會是留給主動爭取的人。


傻瓜指數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2018一場演講「怎樣逼自己成為一個上進的人」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傻瓜指數,這是一個評估自己目前所在環境之優劣的指數,評估方式大概是這樣子:「自己認為自己多久以前是傻的?」這個數字愈小,表示自己所在的環境愈好。

檢視自己的大四上,我很感激這半年來遇到的許多貴人,讓我得以處在一個傻瓜指數很小的環境。

謝謝熊胖半年前邀請我參加LOTO物理教學社群舉辦的科學營,讓我認識這群熱血的物理教師;
謝謝斐卿老師和峰哥幫我寫師大推薦信;
謝謝辜老師和我討論好幾次研究所、自傳和面試的問題;
謝謝師大科教的學長小白和宥良,回答我一堆問題,真的都很有幫助;
謝謝峰哥邀請我擔任教學與學習原理課的課程助教,讓我有機會學習引導學生思考;
謝謝朱校長幫我牽線,讓我去大園高中觀課;
謝謝陳亭惠學姊答應讓我在探究實作課和她協同教學,看到與聽到許多教學現場的想法;
謝謝洪逸文老師和林春煌老師精彩的研習分享,讓我對探究實作課有更深的認識;
謝謝欣達讓我去壢中觀議課,刺激我做更深入的反思,也謝謝欣達邀請我擔任寒假自籌研習的招生推廣組組長;
當然還要謝謝父母的最最大力的支持。

最後一切真的還是要感謝神,有太多值得感謝的事情了。